2025-04-10 15:07:01
春風掠過八百里秦川,楊凌農科城的麥田翻滾著綠浪。在這適宜奔跑的季節(jié)里,4月11日—15日,將在陜西省楊凌示范區(qū)楊陵區(qū)李臺街道陳小寨舉行的“舌尖上的盛宴”——蘸水面品鑒會與楊凌農科城馬拉松賽不期而遇。
這是一場味蕾與運動的雙重盛宴,升騰的面香與奔跑的腳步聲將在農科城里交織,奏響著科技與人文的二重奏。
這根2兩重的“褲帶面”,從農家土灶走向千萬元產業(yè)鏈,承載的不僅是關中百姓的煙火記憶,更是楊凌種業(yè)創(chuàng)新的時代縮影。
若要提楊凌蘸水面,就不能只看面相,要看它背后的一粒粒種子如何托起一碗面的筋骨、鮮香與靈魂,更要讀懂黃土地上的育種人如何用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讓麥香、果鮮、油亮化作舌尖的情懷。
楊凌人總說:“蘸水面是‘種’出來的?!边@話不假。農史專家樊志民也曾說得真切:“要致力于楊凌優(yōu)質麥菜品種的利用、地道制作技藝的傳承、優(yōu)秀飲食文化的弘揚,讓楊凌蘸水面走出楊凌、走向全國、推向世界。”
黃淮海麥區(qū)六次品種換代,四次由楊凌良種主導。從趙洪璋院士的“碧螞1號”打破建國初期的“麥荒”,到李振聲院士的“小偃6號”開創(chuàng)遠緣雜交先河,楊凌人用一粒麥種改寫著中國飯碗的成色。如今,“西農979”“西農511”“武農986”等新品種,讓面條既保留關中麥香的靈魂,又多了科技賦予的“筋骨”。
在往屆蘸水面品鑒會上,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小麥育種專家趙瑜曾展示“武農986”的獨特魅力:“這個品種做出來的面非常筋道,有嚼勁,我們希望通過傳統(tǒng)美食推動新品種推廣,為糧食安全貢獻楊凌力量。”
本屆蘸水面品鑒會現(xiàn)場,不僅將有趙瑜的武農系列,還將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吉萬全教授的“西農511”優(yōu)質強筋小麥面粉制作而成的蘸水面供美食愛好者和馬拉松跑友們品鑒。
科技密碼除了藏匿于面粉原料之外,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的“秦雜油”菜籽油,同樣為辣椒紅油增添不少科技底色;陜西金棚種業(yè)耗時六年培育的“特美達001”番茄,以其皮薄瓤沙的特質確保了湯汁的濃郁純正。這讓楊凌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曉武感嘆:“嘗到了兒時的滋味”。
“楊凌蘸水面,嫽咋咧!” 當馬拉松跑者跑過楊凌的麥田,當食客的筷子挑起浸潤麥香的面條,楊凌人已將育種智慧揉進了日常煙火——麥田是實驗室,面館是展示廳,而每根蘸水面都是流動的“種業(yè)芯片”。當“吸溜”的面條聲此起彼伏,那正是對楊凌育種人辛勤耕耘的最好回響。
來吧!咥一碗飽含科技基因的蘸水面,跑一場酣暢淋漓的楊凌馬拉松,唇齒間回蕩的麥香、菜香、油香,準保您沉醉于農科城這片土地獨有的煙火氣中。
農業(yè)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wǎng)記者:耿蘇強 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