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14:00:52
今天,超市貨架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菜籽油,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煎炒烹炸各種美食。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食用油還是讓人渴求的稀缺品、營養(yǎng)品。清水煮蘿卜、清水煮白菜是大部分中國人餐桌上的??汀?/p>
當時,只有部分城鎮(zhèn)居民有食用油供應,多的每人一個月供應2兩、3兩,少的0.5兩,其他多數(shù)人則沒有油供應,長時間都沒見過飯菜里面有一點油花兒。
面對這種現(xiàn)狀,李殿榮技術員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出高產(chǎn)的油菜品種,改變中國人沒有油吃的局面。
△李殿榮查看油菜試驗田油菜長勢
那時,世界各國對油菜雜種優(yōu)勢的利用研究都十分重視。在國外,雖然開展雜交研究較早,也育成了一些細胞質雄性不育系,但一直沒有真正實現(xiàn)“三系配套”,雜交品種未能在生產(chǎn)上實際應用。當李殿榮提出希望通過雜交育種提高油菜出油率的想法時,周圍的人沒少潑冷水。
“人家(西方)那些大的科研系統(tǒng),人家專家教授,設備那么好,人員那么多,知識又那么豐富,他們都沒搞成,這個世界的難題你能搞成?你別丟人現(xiàn)眼?!贝_實,與國外科研機構的科研條件相比,當時國內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不要說正規(guī)的實驗室,連一間普通的房子都沒有,技術人員也就他一個人。
抱著“小人物不怕丟臉”的心態(tài),李殿榮樂觀地向上面申請2名工人,在荒蕪的灘地上建起了土瓦房和油毛氈棚。接著,李殿榮又從集市上買來一些瓦盆、瓦罐,給它們分別貼上標簽,用來保管種子,還購買了他能找到的和育種有關的所有書籍。
就這樣,李殿榮簡陋的油菜育種實驗室開張了。
△李殿榮在油菜田里工作 圖源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育種過程中,困難一個接著一個。為實現(xiàn)油菜雜交制種“三系配套”,李殿榮堅定信念,把困難一個個踩在腳下。
1981年秋天,正逢油菜下種時節(ji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暴雨把油菜育種基地全部淹沒。大雨過后,為了搶播種期,李殿榮只好發(fā)動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拿著臉盆一起去清除試驗田里的積水。十月的陜西,天氣已盡顯寒意,李殿榮赤腳走在試驗田的稀泥巴里,每一次換步都是一次刺骨的寒冷。就這樣一盆一盆舀,李殿榮和家人硬是把十畝試驗田的積水都排干,順利播下了油菜種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6年,一篇以“世界第一個雜交油菜新品種誕生”為標題的短訊刊登在了《半月談》雜志上,文中介紹,陜西省農墾科教中心中年農藝師李殿榮等經(jīng)過11年不懈探索,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油菜新品種——“秦油二號”!
“秦油二號”畝產(chǎn)可比常規(guī)品種增長30%左右。農業(yè)部組織的專家委員會鑒定認為:“李殿榮同志育成的‘三系’及其雜種‘秦油2號’,性狀優(yōu)良,穩(wěn)定性、恢復性能及增產(chǎn)效果在國內外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項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突破性成果?!?/p>
“秦油二號”的選育及大面積推廣應用,開創(chuàng)了我國雜交油菜選育和應用的新局面,有力促進了我國油菜品種由中低產(chǎn)到高產(chǎn)的變革,顯著加快了油菜由常規(guī)品種向雜交品種的過渡進程。
△秦油二號油菜植株 圖源 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網(wǎng)站
一個“田舍翁”,能打敗眾多有錢有設備的國外優(yōu)秀專家,率先解決油菜雜交制種“三系配套”的難題,與李殿榮和研究團隊的勤奮、執(zhí)著、踏實、苦干是分不開的。1987年,“秦油二號”相關成果獲國家發(fā)明二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91年,“推廣雜交油菜秦油2號及豐產(chǎn)栽培技術”獲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一等獎。
如今,86歲的李殿榮仍不辭勞苦奮戰(zhàn)在油菜育種科研一線,不斷攀登油菜育種科學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