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15:21:03
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而在浦頭鎮(zhèn)王莊村獼猴桃園里,種田大戶王加遲卻是“大打出手”,脫了羽絨服,正忙著修剪枝條,“我沒得閑,起早拉肥料,下午還要加工大米。”
今年51歲的王家遲,身兼數職:有700畝家庭農場,是種田大戶;有農機合作社,托管全村2400畝農田,為全鎮(zhèn)數萬畝農田提供植保服務,是出名的“田保姆”;分管王莊村農業(yè)工作,是經濟合作社社長。
1998年,王家遲開始和農業(yè)打交道。20多年來,他養(yǎng)過豬、種過田,開過農機、長過獼猴桃,樣樣在行。王加遲的農業(yè)社會化服務中心裝修一新,記者一進來,他就聊起了自己的“農機經”“種養(yǎng)經”:2004年,投資1萬元,購買了村里第一臺東洋步進式插秧機,邁上“農機路”;2011年,成立全鎮(zhèn)第一家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加遲農機合作社,成為農機大戶。
打開機庫,各類新型機具一字排開,就像走進一個農機展銷中心。經過17年的積累,合作社農機裝備總額近400萬元,擁有各類新型農機70多臺套,實施耕、種、收、植保、秸稈還田、烘干一條龍全程機械化服務,服務范圍覆蓋全鎮(zhèn)14個村,年作業(yè)服務總面積3.5萬畝。為了當好“田保姆”,他多次外出觀摩取經,參加全區(qū)農機培訓,學習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等機械操作。
2016年,加遲合作社獲評省首批農機示范合作社,王加遲榮獲市“農機示范大戶”、區(qū)“農機科技示范戶”、區(qū)“十佳農機服務明星”等榮譽稱號。
在農機服務中,機插秧是王加遲的一塊金字招牌。合作社有20多畝秧池田,備土、培肥、起壟,經過冬天的休耕、翻曬,開春后,地力“爆棚”。記者踩上松軟的池田,仿佛感受到了這片秧池田在“養(yǎng)精蓄銳”。
“說千道萬,不如做給大家看!”王加遲與莊鄰鄉(xiāng)親毫無保留分享“種田經”:田地要先“體檢”,缺啥補啥,配方施肥;看準好品種,選擇水稻新品種揚粳“3908”;新技術應用是關鍵,他的農場全部采用水稻機插側深施肥、秸稈還田、土地深耕翻等技術。
事實證明,王加遲種田確實有一套。去年秋收,水稻大面積倒伏,但他托管的水稻倒伏不到20%,畝產1300多斤。大戶、村民心服口服,“把田交給加遲管,一百個放心!”今年,王莊村2400畝水稻全部機插秧。
去年年初,加遲糧食種植家庭農場積極申報新一輪省級農村改革試點項目,在政府培育支持下,建起“5+1”型農業(yè)社會化服務綜合體,涵蓋全程機械化、糧食倉儲烘干、農業(yè)技術示范推廣、農機維修保障、農資配送直供和糧食初加工服務,為種田農民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優(yōu)質全托服務。(作者:通訊員 陸小佳 融媒記者 郜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