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09:34:51
胡椒深松施肥機在田間作業(yè)。 資料圖
胡椒在我國的種植面積達37萬畝,年產量超4萬噸,均居世界第5位,已發(fā)展成為年均農業(yè)產值30多億元、涉及100多萬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熱作產業(yè)。海南作為我國胡椒的唯一主產區(qū),全島均可種植,產業(yè)規(guī)模占全國90%以上。
傳統(tǒng)生產技術讓海南胡椒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fā)展。但胡椒集約化精耕細作的特點導致生產成本高、效率低,已不能應對當前生產成本趨高、從業(yè)人口老齡化、氣候環(huán)境復雜化及社會需求多元化的發(fā)展實際,“卡脖子”難題日益凸顯。
海南胡椒產業(yè)發(fā)展亟需突圍良策
據海南省胡椒協(xié)會秘書長馮克煌介紹,近幾年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白胡椒價格從2016年的50元一斤跌到目前的14元一斤。“人工成本過高已成為制約胡椒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施肥和采摘期,一人一天至少150塊,還要管吃管喝。”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工人一天只能采摘80斤胡椒鮮果,賣的錢付完工資后所剩無幾。人工采摘成本折算成白胡椒的價格一斤要8塊錢,這還不算除草施肥的人工費用。”
“雪上加霜的是,東南亞等國外胡椒主產區(qū),土地和人工成本較低,黑胡椒9塊一斤,運到國內一脫皮,搖身變成市場歡迎的白胡椒。跟國產白胡椒相比,一斤仍有兩三塊錢的差價優(yōu)勢。”馮克煌十分無奈,雖然海南胡椒辣味足,胡椒油含量高,但一般消費者分辨不出來,因此經常被以次充好。
雖然價格低迷,但胡椒產業(yè)對海南東部地區(qū)農民來說仍不可替代。不少農戶家里只有兩三畝地,只能種植胡椒,胡椒曬干后耐儲存,保存好的話可以存十年,老百姓每年都會賣一部分,剩下的等價格好的時候再賣。“而且胡椒一失管就不能恢復了,因此越是行情不好,越要重視管理。尤其是節(jié)本增效,提高勞動生產率。”馮克煌強調。
東昌農場職工馮方存種了10畝胡椒,從1985年就開始種胡椒的他認為,胡椒價格波動很正常,以前價格低的時候6元一斤也有。“價格再低也要管理,不然價錢漲了你沒有產量也白搭。”馮方存說,以他家10畝胡椒地來算,每年6月-8月采摘期,每天要雇5個人一起做,算上吃飯,一天就是800元,施肥、挖穴、挑肥、回土,一個穴6元。
而且胡椒具有根系生長能力弱、易受土壤阻力影響等缺點,疏松健康的根系生長環(huán)境是維持胡椒經濟壽命的重要保障。需在未投產期開展深翻擴穴結合深施有機肥,以促進胡椒形成發(fā)達而龐大的根系,投產后開展深施有機肥,以培肥地力,盡可能延長其經濟壽命。
而傳統(tǒng)深翻和深施有機肥等仍以人力為主,勞動力投入量占周年總量的30%以上。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和農業(yè)從業(yè)人口老齡化,已逐漸不能適應生產實際,造成生產上深松和施肥次數減少,甚至出現不深松、撒施替代深施等不科學現象。因此,尋找新的深松施肥手段已成為胡椒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需求。
解鎖胡椒產業(yè)發(fā)展難題要用機械化鑰匙
機械化是解決農業(yè)勞動力成本高、效率低的重要手段。胡椒作為海南重要經濟作物,目前種植環(huán)節(jié)機械應用率基本為零,而傳統(tǒng)種植模式不適宜機械化作業(yè),生產上尚無成熟的機械化種植技術和配套設備可供直接使用。因此,研發(fā)胡椒宜機化種植模式、機械化深翻施肥技術及配套機械設備,以期改變胡椒高成本低效率傳統(tǒng)種植方式,對推動產業(yè)機械化節(jié)本高效生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前行者早就在探索良方。據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胡椒研究中心主任楊建峰介紹,為了在不降低產量的情況下實現胡椒園機械化松土施肥,他帶領團隊對傳統(tǒng)等行種植模式進行了宜機化改造。“在不減少單位面積株數的條件下,設置了寬窄行模式,根據主流生產機械最小尺寸設置了株行距。”他還告訴記者,為了提高施肥效率,將胡椒頭由原來的沿壟走向調整為朝向寬行,從而實現了根系相對集中管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楊建峰團隊研發(fā)出了第一代胡椒深松施肥機械,初步實現了松土、施肥一體化,邁出了理想轉化為現實的第一步。經試驗,該機械效果良好。在不降低胡椒產量和品質的情況下,生產效率比人力提高4倍以上。“原來人工每天只能挖20-30個肥穴,該機械不但實現了肥穴連通,而且成本比使用人力降低了12%以上。”楊建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機械代深松施肥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解決胡椒用工難、成本高的有效措施。為配合機械化耕作,該中心還初步研發(fā)了機械配套緩控肥。初步試驗結果表明,該肥料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可同時減少施肥次數,進一步降低勞動力成本。
雖然看起來前途光明,但第一代胡椒深松施肥機械只是初步實現了松土施肥,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要進行宜機化改造,對地塊調整比較大,需要政府、農戶等多方配合。且由于缺乏科研經費支持,機械研究進展緩慢。“我們希望有關主管部門能夠給予支持,以盡快完善相關技術,能為胡椒產業(yè)的轉型發(fā)展盡一份力。”楊建峰呼吁道。記者 操戈 鄧衛(wèi)哲 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