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17:12:09
王永定與妻子彭慧玲正在食用菌種植基地直播。
通訊員 吳天文 本報記者 姚遠 文/圖
“下午好,歡迎來到直播間。我是寧強縣巴山鎮(zhèn)石壩子村的彭慧玲,身邊男士是我老公王永定。我們正在家庭農場為您直播猴頭菇的生產過程,記得點關注哦!”
“這是我家養(yǎng)的150箱蜜蜂,我老公剛打開蜂箱查看蜜蜂的生長和釀蜜情況……”
雖然沒有直播間、沒有化妝,只有一個支架和一部手機,但這樣的直播令人印象深刻。每天下午3時,彭慧玲和丈夫王永定準時來到大棚、養(yǎng)蜂場,直播自家的猴頭菇、黑木耳、金木耳等食用菌和土蜂蜜的生產過程及產品品質。在她身邊,一排排袋料猴頭菇整齊擺放,王永定則帶領工人往大棚里搬運袋料。
幸福生活從“甜蜜事業(yè)”開始
彭慧玲告訴記者,去年開始,他們就利用電商平臺賣起了自家產的食用菌和蜂蜜。“把食用菌和蜂蜜生產的過程直播給消費者,讓大家買的放心。”彭慧玲說,去年她家收入了50余萬元。
今年36歲的王永定瘦高個兒,初中文化。前些年,他和妻子開了一家酒店,由于經營不善負債幾萬元。為了還債和補貼家用,王永定外出打工。2015年,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巴山鎮(zhèn)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這里雨量充沛,林草資源豐富,適宜養(yǎng)殖中蜂和種植食用菌。2015年初,在有關部門的鼓勵下,王永定參加了鎮(zhèn)上舉辦的實用技術培訓班,學習養(yǎng)蜂技術。缺少啟動資金,他就到銀行貸了5萬元貼息貸款,又自籌了一部分資金辦起了家庭農場,由此開啟了他的“甜蜜事業(yè)”。
王永定每天起早貪黑,有時就住在山上的帳篷里,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在他的悉心管護下,蜜蜂從最初的50多箱發(fā)展到現(xiàn)在300多箱,實現(xiàn)收入15萬元。2017年,他順利脫貧,成為該縣的致富典型。
特色山貨走出大山
掙到“第一桶金”之后,王永定夫婦繼續(xù)打造他們的“綠色產業(yè)”。王永定多次到云南學習金木耳種植技術。2017年初,他通過村組流轉土地50畝,籌資45萬元建設40座標準大棚,種植金木耳、黑木耳、猴頭菇、香菇、竹菌、獼猴桃等優(yōu)質特色農產品,另外還種植了50畝無公害水稻,實現(xiàn)年收入百萬元。他還帶動周邊30多戶貧困戶種植食用菌,或到他的家庭農場務工,使他們脫貧“摘帽”。
本著“山里娃山里貨”的品質,王永定農場里生產的土蜂蜜、金木耳、黑木耳、猴頭菇、香菇、蔬菜、大米等農產品通過農市、農超、實體店和網上銷售,由于價格實惠、質量有保障,受到消費者廣泛好評。2019年,巴山“綠珍”系列農產品金木耳、猴頭菇入駐江蘇省采購陜西省貧困縣農產品消費扶貧工作實施計劃。
2019年7月,王永定參加了中組部和農業(yè)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業(yè)農村電子商務第三期專題培訓,被評為“優(yōu)秀學員”;今年3月,王永定的家庭農場被認定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和省級就業(yè)扶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