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11:05:00
用大豆制成的“素肉”替代肉制品,滿足減肥人士等群體的需求;“家用磨米機”瞄準人們對大米品質的更高要求……
筆者在近日于哈爾濱舉辦的“黑龍江糧食科技活動周”上看到,“糧食科技”的進步正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舌尖需求”,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正在這個糧食大省悄然顯現(xiàn)。
在活動周現(xiàn)場,一家生產“素肉”的企業(yè)吸引了多人駐足。展臺前,大豆“素肉”被制成魚、火腿腸等模樣,味道與肉類相似,且更加細膩。
“‘素肉’就是以大豆蛋白為原料,經過粉碎、調制、造型、蒸制等工藝生產的產品,是一定程度上能代替動物蛋白的植物性食品,受到了素食愛好者、減肥人士等群體的歡迎。”企業(yè)工作人員王超說。
而在另一處展臺上,一種形似電飯煲的家電特別顯眼。“這個不是電飯煲,是‘家用磨米機’。”這種磨米機的生產企業(yè)負責人王學巖解釋說。
王學巖告訴筆者,這種家用磨米機是為了滿足一些消費者對新鮮大米的需求而生產的。“磨米機可以做到現(xiàn)吃現(xiàn)磨,最大程度保持了大米的新鮮度。”
在王學巖看來,如今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消費也在不斷升級。“我近年來一直在做調研,跑遍了各地的早市夜市,最開始產品一年只賣出了500臺左右,現(xiàn)如今每年能達到兩萬多臺。”王學巖說。
“我們要繼續(xù)深入推進糧油加工業(y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適銷對路的優(yōu)質糧油產品供給能力。”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認為,糧油加工業(yè)要滿足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要求,增加優(yōu)質化、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糧油產品的供給。(楊喆)